农村酒席:四重变迁乡愁难续?

今年清明,我回老家参加堂叔的葬礼,席间却感觉少了些以往的热闹。这让我认识到,农村酒席,悄然变了模样。
过去,村里办酒席,那是全村的盛事。邻里乡亲齐上阵,帮忙的帮忙,热闹的热闹,热气腾腾的菜肴,满院子欢声笑语,还有那打包剩菜时邻里间互递的温情,都深刻地印在我的记忆里。可如今,场景却大不一样了。首先,来的人少了。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,只随礼,不回来吃席了;其次,帮忙的人也少了,以前是大家一起张罗,如今更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忙碌,年轻人几乎不见踪影,甚至连抬灵柩这样的传统仪式都得花钱请人来做;再次,菜也变了。以前都是乡亲们自己动手,做得虽然简单,但胜在新鲜美味,现在很多都用预制菜,方便是方便了,可那味道,总觉得差了点意思;最后,整个酒席的氛围也变了,不再是以前那种邻里之间其乐融融的聚会,而是请了专业的团队来操办,虽然环境好,服务也好,但感觉少了点人情味,有点像走个过场。这四重变化,让我不禁感慨,农村酒席变了,乡愁也变了。
这些变化并非偶然,背后是农村社会深刻的变迁。第一,人口外流是根本原因。大量年轻人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,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,人情往来也因此减少。 第二,生活节奏加快,人们对效率的需求提升,预制菜和专业化承办酒席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。 第三,现代化带来的冲击,改变了农村的社交模式。网络和手机成了重要的沟通工具,面对面的交流减少,邻里间的联系也日渐疏远。 根据《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3》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 近十年来,我国农村非流动人口减少近千万,这直接引发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,也影响到了农村传统习俗的传承。
农村酒席的变迁,也引发了我对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。 一位村里的老党员张大爷感叹:“以前办酒席,是联络感情的好机会,现在大家各忙各的,人情味淡了好多。” 而年轻的在外打工的李强则表示:“工作太忙,回村一趟不容易,参加酒席的时间成本过高了。” 这两种观点代表了不同世代人群的看法,也反映了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难以避免的矛盾。我们该如何在便捷和传统之间寻找平衡?
与其他国家相比,很多发达国家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,例如,日本农村地区也存在人口老龄化和民间传统文化传承断裂的问题。但他们采取了一些措施,比如政府出资扶持农村地区的文化活动,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等。我们大家可以借鉴这些经验,探索更有效的解决方法。
基于现有信息,作者觉得,解决农村酒席“变味”的问题,需要多方面的努力。政府部门可以出台有关政策,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特色产业,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;同时,积极推广农村文化活动,加强乡风文明建设,加强邻里间的联系。 此外,我们也要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,在追求现代化、便捷化的同时,别忘记人情味的重要性。
农村酒席的变迁,是时代进步的缩影,也是我们对传统与现代、人情与效率之间平衡的思考,也是对未来乡愁的追问。如何让乡愁延续,要求我们携手努力,让农村里的生活更美好。 这不仅仅是农村酒席的问题,更是关乎乡村振兴,关乎社会和谐发展的大问题。
為什麼有些自媒體、總是想炫耀自己是有別於別人、把自己表現得是世上最稀缺的奇才、他們從不儆醒自己的不足、或自己為何如此無能、更加不知道這世界還有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事實。
- 上一篇: 从月薪3000到年入百万:一个普通人的创业逆袭之路
- 下一篇: 一桌酒席六七百 礼金只收二三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