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城玻璃“卖”响全球
近来,山西祁县的玻璃器皿车间里一片如火如荼的现象。42岁的闫智俊手握一根空心钢管,边滚动边往钢管里吹气,另一头的玻璃溶液逐渐胀大成一个杯体形状。随后,他迅速将半成品递给身边的工友,20多道工序后,一个人工吹制的玻璃酒杯完结了。
这样的场景,在祁县大大小小的玻璃器皿车间里每天都在重复演出。曩昔几十年,祁县玻璃器皿工业从小到大、由弱到强,走过散乱粗豪的初级阶段,也历经大浪淘沙的商场洗礼。不论怎么改动,闫智俊这位山西喜尊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的大师傅,一直不曾放下这门老手工,总算等来了“富丽回身”。他在城里买了110平方米的高楼,有两个心爱的孩子,妻子也是一名玻璃器皿大师傅,收入不比他低多少。
“从前我的薪酬不高,现在一天薪酬有300多元。”闫智俊说,“从前吹玻璃靠烧煤,又脏又累,赚钱又少,让人瞧不起,现在好了,很多人都仰慕我。”
对闫智俊来说,吹玻璃改动的是一个家庭的日子。但对1984年出世的张文磊来说,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创业舞台。这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也是以玻璃工人发家,从上料的小工一路干到大师傅、出产副总,2017年辞去职务创办了归于自己的企业。
“2023年我又新添了一条出产线多万元。”张文磊说,像他这样辞去职务创业、快速地开展的比如,在祁县并不稀有。
离张文磊的工厂不远,一家2023年建成投产的玻璃器皿厂正在赶紧完结海外订单。这家工厂的老板叫王康,2021年靠跑出售堆集的1500万元开了第一家玻璃器皿厂,只是2年时刻就建起了新厂。“这两年,全县添加投入和开办新工厂的,我知道的就有11家。”他说。
在祁县工信局副局长史学红看来,一个个富起来的家庭,一条条新添设的出产线,一座座新投产的工厂,都是祁县玻璃器皿工业高质量开展生机的生动描写。她信口开河一组数字:祁县玻璃器皿已出口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,自营出口企业39家,两年内添加了11家。
在祁县,人工吹制玻璃器皿是一门传统工艺,有记载的前史已有100多年,民间撒播有300多年。当年,晋商拓荒“万里茶道”到国外经商,返乡时把这门陈旧技艺带回祁县。几个世纪后,他们的子孙将从前的“进口货”卖到了全球。
现在,旧日传统职业已跟上现代脚步。即便是在规范苛刻的欧美商场,祁县玻璃器皿也站稳了脚跟,跻身高端商场,与宜家等闻名商超坚持长时间安稳协作。
在一个展厅里,一名企业负责人拿起一只精巧的高脚杯和记者说,别看规划简略,在欧美能卖到2000元人民币。
关于这种改动,祁县工信局局长马勇颇感骄傲。他说,从前祁县玻璃器皿卖出去,没人愿说产自哪里,现在客商们都自动在包装上打上“祁县”字样,用商场认可度投了祁县开展的附和票。
祁县玻璃器皿企业56户、上下游企业230家,24.9万人口中有3万人从事相关作业,被称为“我国玻璃器皿之都”。这是一种赞誉,更是一个经得起商场查验的“金字招牌”。
这背面,是祁县“从上数量到要质量、从接订单到闯商场、从做产品到做品牌”的观念之变,是一系列安身久远、高水平开展的数、质“加减法”——
全县玻璃器皿出产企业从最多时200多户缩减到56户;当地开设玻璃器皿工业职业教育,财政资金补助企业参与A类展会;全县玻璃器皿职业2024年前三季度产量22.34亿元,同比增加约7.9%,外贸出口同比增加44.29%……
山西大华玻璃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文胜对此感触颇深。20多年前,他第一次参与广交会时,大华只争取到1个半展位,仍是在一个很不起眼的旮旯。2023年广交会,大华有16个展位,是玻璃器皿展区主通道最好的方位。
“是商场改动了大华的运营,观念改动则重塑了祁县玻璃器皿工业高质量开展。”梁文胜说,这几年祁县玻璃器皿企业组团走出去,简直跑遍了国内外一切闻名展会,县里牵头到大城市开推介会,打造区域公共品牌,企业订单更多了,祁县玻璃器皿的品牌也叫响了。
2023年,王康坐在工作的当地里就等到了一批订单。一名俄罗斯客商带着翻译来到祁县,直接走进各家玻璃器皿厂寻觅产品,终究在他的展厅里找到了满足的规划,送上10万美元订单。
有作为,有位置。2019年,国家玻璃器皿产品质量监督查验中心落户祁县,现已拟定并发布26项集体规范,每年都收到很多从全国各地寄来的玻璃器皿待检样品。中心主任杨子青说,国家级质检中心设在一个县里,这样的一种状况非常稀有,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祁县有了话语权。
数据显现,祁县出产了全国60%以上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,其间70%出口到国外,每年我国出口海外的高脚杯80%都产自这个古称“昭馀”的当地。